相关资讯

中国水闸建设的4000年演变史!20240703

发布日期:2025-08-08 00:56    点击次数:54

水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与田间“沟洫”的发明紧密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大型灌溉工程的出现,结构完整的水闸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蓄泄调控水流的重要水工设施。

第一部分 夏商及西周:水闸的孕育和初始状况

距今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大禹率领民众将滔天洪水导入大海后,又“尽力乎沟洫”。所谓“沟洫”,即在田间开挖具有排灌作用的沟渠。为了对沟洫中的水流进行调控,人们逐渐发明了以蓄、引、分、排为主要功能的水工设施——水闸。

相传“台骀始为堤,伯益作闸”。伯益是辅佐大禹治水的重要助手,相传有许多了不起的发明。如果“伯益作闸”的说法属实,那么水闸的起源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图片

大禹执耒锸治水图

图片

伯益像

进入夏商时期,“沟洫”有了长足发展,这从今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可证。如“甽”字,从田、从川,也就是田间行水的小沟。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辽宁阜新务欢池遗址发现了距今3500年前的古灌渠,根据其断面尺寸可分作干渠、支渠、毛渠三级。在干渠与支渠相交处出土了3处较深的圆形柱洞遗迹,推测为古人在渠道间设置的蓄水、排水设施。西周时,沟洫日臻完善,形成了“井田沟洫”;而《诗经》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句子,可证当时作为调控水流的简易水闸已然存在。

图片

甲骨文

图片

《农政全书》沟洫工程示意图

第二部分 春秋战国:结构相对完善的水闸与生产力的大跃进联袂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水闸作为控制、调节水流的重要水工设施,开始以较为完善的结构样式面世。

一、最早记载水闸“行迹”的《越绝书》

最早状写水闸“行迹”的,是西汉人袁康所著的记载春秋末吴越故事的《越绝书》:“吴古故祠江海于棠浦东。江南为方墙,以利朝夕(潮汐)水。”棠浦是江南吴地北入长江的一条水道,在其入江口处设“方墙”,为的是拒咸蓄淡。方墙为何物?汉代郑玄在注释《周礼》时说:“方,版也。”清代经学家孙贻让补充道:“方版也,谓木板也。”“方墙”即“方版”,而“方板”即“闸板”。当潮水顶托棠浦时,关闭闸板,隔绝咸潮,以利于上游取用淡水。

图片

《越绝书》封面

二、芍陂与引漳十二渠上的水门

春秋中叶楚庄王在位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主持修筑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境),开我国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的先河。《水经·肥水注》称“(芍)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可见,筑陂时就建有多座调控水流的闸门,以利蓄水和引(泄)水。推测当时的水门当为木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早期芍陂引水口门的构筑,不是以闸板拦水、泄水,而是修筑溢流堰,兼顾蓄泄。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芍陂全景

战国初期,魏国邺令西门豹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凿十二渠,引(漳)河水灌民田”(《史记·滑稽列传》),在邺县(治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一带)西的漳河右岸开凿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该渠“蹬流十二,同源异口”,即以漳河为源,设12道溢流堰、开12座取水口、凿12条引水渠。推测各引水口当设闸门,以调控水量。

图片

引漳十二渠示意图

三、楚都纪南城的水门

纪南城,也称郢、南郢,为楚国鼎盛时期(春秋末至战国中后期)的都城,故址位于今湖北江陵县境。考古发掘确认,城垣上有两座水门——北垣东水门和南垣西水门。从出土的南垣水门遗址看,水门的主体为木构,系四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十根,形成三孔闸门,外与护城河相通。据郭德维、李德等专家研究,推测水门建筑为三层,底层为闸室,上架桥梁,以利通行;中层安装辘轳和滑车,作为闸门启闭装置;上层为城楼,作为瞭望和守城士卒的住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纪南城南垣水门结构图

第三部分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水闸营造技术的发展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造闸技术日趋成熟,在河渠上设置水闸越来越普遍。

一、木构水闸

秦汉时期,结构完善的木构水闸已登堂入室。这一点,从21世纪初考古发现的西汉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都城番禺(今广州越秀山、象岗山一带)木闸遗址可见一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统帅任嚣在番禺一带筑城,十年后南越王越佗将其扩建为都城。2000年4月,在广州市惠福东路光明广场地下约4米处,考古发掘出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位于番禺城南垣,为一处城市排、汲的水利设施。遗址面积约903平方米,是我国城市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存,现已辟为博物馆。

整个水闸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闸室平面自北向南,向珠江呈“八”字敞开。底部用方或圆形的枕木纵横放置,形成矩形基座;闸门两侧竖木桩用榫卯嵌入枕木的两端,木桩内横排挡水木板;闸口中间有两根木桩凿出凹槽,用来插板挡水。

据分析,该闸具有防潮、泄洪、引水等多重功能。当珠江潮涌时,落闸防止潮水倒灌入城;当城中需要排除废污水或涝水时则开闸泄之;当城中缺水时,亦可提闸引水入城。

图片

南越国木构水闸结构图

图片

图片

南越国木构水闸模型

二、石构水闸

据文献记载,石构水闸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较之木构而言,石构水闸修筑工艺较为复杂,但坚固、耐用。

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兴修水利,“起水门提(堤)阏(堰)凡数十处”(《汉书·召信臣传》),所设水门多为石构。如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召信臣在穰县(后改称邓县,今河南邓州市)境内“断湍水(今湍河),立穰西石堨。至元始五年(公元5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为六门堨也”(《水经·湍水注》),“六石门”即六座石构闸门。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石闸已较为多见。著名的如枋口堰闸、车厢渠渠首闸。

枋口堰闸位于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沁水(今沁河)出山口处。为了引沁灌溉,早在秦代就修建了引沁灌溉工程,称“河内秦渠”,引水渠首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北沁河出山口处。据《水经·沁水注》载,三国以前的渠首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有“枋口”之名。到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司马孚为野王(今沁阳县)典农中郎将,负责当地屯田事宜。他见枋口堰所置木门朽败,不堪使用,遂主持重修枋口堰,“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此闸底板、边墩以至翼墙及护岸皆用石砌,坚固结实。

图片

司马孚像

图片

图片

河内秦渠枋口堰

车厢渠渠首闸位于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石景山西麓的湿水(今永定河)北岸。曹魏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兴建戾陵堰拦截湿水,开车厢渠引水灌溉。据《水经·湿水注》载:“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当为十尺),山水暴发则乘堰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所筑车厢渠引水石闸门宽达10米,高近2.5米。

图片

戾陵堰布置及闸坝剖面示意图

第四部分 隋唐宋元:闸涵技术臻于成熟

一、大型灌区已形成完备的渠道、涵闸配套体系

自唐代开始,一些大型灌区已形成渠系、涵闸配套的完备系统。典型的如郑白渠。

战国末年在关中渭北平原上开凿的郑国渠,经过历代改建和演变,到唐代称作郑白渠或三白渠。该渠不但在引泾的口门处设“六石门,谓之洪门”,而且整个渠系从干、支、斗渠分水入田皆设斗门,以达分水、均水之目的。唐前期“渠上斗门四十八”(唐·梁载言《十道志》);唐后期“设斗门一百七十有六”(《宋史·河渠志》)。唐玄宗时分布的《水部式》称“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并需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可见,郑白渠所设闸门不但数量可观,而且石砌木构结合,工艺讲究,结实耐用。

另据《水部式》等文献记载,为了使三白渠能够合理有序地分水、配水,特在渠口设置了三限口枢纽和彭城堰枢纽。三限口闸枢纽控制三渠,北为太白渠,中为中白渠,南为南白渠;彭城堰枢纽控制四渠,北为中白渠,南为中南渠、又南为高望渠和隅南渠。干渠之下再分支渠、斗渠的渠口,各设斗门控制灌溉水量。由多座闸门组成的涵闸系统,联袂演奏出水旱从人、调控有序的乐章。

图片

灌溉渠系分水闸门示意图

二、拒咸蓄淡防潮闸的问世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潮汐差大,经常有海潮为患。在通海溪河上修筑堰置闸,外拒咸潮入侵,内蓄淡水灌溉,便成为沿海人民治水的重要任务。至迟从唐代始,苏、浙、闽、粤所在的东南沿海地区挡潮的堰闸就出现了,它们与海堤(塘)相配合,既可防止海潮溯江河侵入腹地,又可在干旱时蓄水灌溉、雨涝时开闸排水。

1.绍兴玉山斗门

玉山斗门,位于山会平原通海干流直落江临近入海口处(今绍兴城北三十里,属斗门镇)。早在唐代之前这里就修筑了二孔斗门,但无固定闸门控制设施。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浙东观察使皇甫政将其扩建为八孔木闸。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山阴知县李茂先将八孔木闸改为石闸。玉山斗门扩建改闸后,充分发挥了御潮蓄淡功能,使曹娥、钱清两江之间的平原蓄泄自如,咸卤之地成膏壤。明代三江闸修筑后,玉山斗门才逐渐失去作用。

图片

玉山斗门复原手绘图

图片

玉山斗门遗存

图片

1955年斗门老闸桥改造施工场景

2.莆田木兰陂堰闸

木兰陂是一座著名拒咸蓄淡工程,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建成于元丰六年(1083年),主要由陂首、渠系和沿海堤防涵闸三部分工程组成。经过钱四娘、林从世、李宏三次悲壮接力,历二十载方毕其功。

陂首工程位于莆田县城西八里的木兰溪上,包括一座拦河坝、二道导流堤、南北洋进水闸和一座冲沙闸。拦河坝为堰闸大型石砌重力坝,全长232米,其北段采用重力坝型;南段则采用堰闸坝型,正向主流布置,堰闸达32孔之多。

堰闸为条石砌筑,“累石其中,以为基础,钩锁结砌,鳞次栉比,渐高渐杀,至石梁乃为三十二门。每门各竖两巨石为将军柱,厚四尺五寸,长一丈二尺,高出水上,叠板为闸,涝则纵,旱则闭”(宋·余飏《莆阳木兰水利志》)。坝上游设置南北进水口,分别设闸控制。南进水闸为双孔,灌溉南洋平原;北进水闸为单孔,灌溉北洋平原。堰坝南端还设冲沙闸一孔,用以排泄泥沙。木兰陂以完备的堰闸系统对木兰溪进行有机调控,使南北洋平原“斥卤沮洳不毛之土”的化作膏腴。

图片

图片

图片

木兰陂形貌

3.上海“志丹苑闸”

上海“志丹苑闸”,原称赵浦闸,是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建造的一座挡潮闸,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水闸遗址是2001年5月建设志丹苑住宅楼打桩时偶然发现的,位于今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与延长路交界处的志丹苑小区7—12米的地下,总占地面约1500平方米。

结合文献记载推定,古闸位于吴淞江(苏州河前身)下游故道上。吴淞江作为太湖东出泄海的最重要干道,从唐宋开始,因泥沙淤积逐渐收窄。为解决江口段淤塞和防潮挡沙、冲沙等问题,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主持,浚吴淞江黄浦口,并置赵浦、潘家浜、乌泥泾等6闸,赵浦闸是其中之一。

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和底石等部分构成。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形,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0米,出水口宽33米。闸门,宽6.8米,以两块巨大青石为门柱,石柱四面规整,棱角分明,凹槽上下笔直。闸墙,立于闸室的两边,长47米,残高1.3~2.1米,内侧由青石砌筑,外侧砌衬河砖,外堆垒荒石。底石,东西长30米,南北宽6.8~16米,由长方形青石板(长1~1.35米、宽0.6~0.8米)平铺而成,石板间嵌铁锭榫。闸基密集撒星式顶石木桩,直径30厘米左右,长约4米;荒石外密集的木桩,直径20~25厘米,为撒星桩和挨桩,木桩侧用碎砖瓦夯实。

图片

元代志丹苑闸遗址

图片

图片

元代志丹苑闸遗址模型

三、复闸(船闸)的创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使得南北之间的水上交通受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春秋始,人工运河诞生。隋唐及宋,伴随着以洛阳为中心,东至余杭(今杭州)、西达长安(今西安)、北抵涿郡(今北京)大运河水运网的形成,调控水量的斗门、复闸(船闸)开始在运河上大量涌现,逐渐成为千里航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元代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对隋唐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开今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及北京境内的通惠河,从而形成横跨南北数千里的京杭大运河。

图片

清后期大运河示意图

图片

京口通航枢纽布置及复闸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片

京杭大运河上台儿庄船闸

(一)堰埭的出现

堰埭,是运河上由土石材料或草木材料做成的横截河渠的建筑物,目的为了防止河水走泄、调整水面比降和抬高水位,以保障通航。堰埭在运河上何时出现,有待考证。但至迟在三国时已多见,南北朝时更为兴盛。史载,三国东吴时在江南丹阳至句容间的运河上建有十二座堰埭;南北朝时在中渎水(淮扬运河)上建有四座堰埭。到隋唐及宋,堰埭技术不断提高,其中欧阳埭(在今江苏仪征境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京口埭(在今江苏镇江境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伊娄埭(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区瓜南境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规模都颇为壮观。

堰埭虽在保证航道水量和水深上有重要作用,但却是舟行的障碍。为了使船只顺利通过,须在堰埭的上下游面做成较缓的平滑坡面。船过堰埭时,一般借助于辘轳,以人力或畜力绞拉过堰(实际上是原始的斜面升船机原型)。这就带来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堰埭过多,必然会造成船只阻滞,耽误时日;另一方面,重载船只过堰埭,需要绞拉船只和反复装卸粮物,不但人畜劳苦,且对船只磨损亦大。这就迫使人们革故鼎新,遂有了之后斗门和复闸的发明。

图片

清末杭州地区船只过堰埭场景

图片

安闸船只过坝场景

(二)斗门的创建

1.运河上最早的斗门

运河上的斗门(单孔闸门)创建于何时,史无定论。有文献称,南朝宋景平年间(423~424年),有人乘船过扬子斗门时落水而亡。如果此说不虚,表明至迟在南朝时运河斗门就已问世。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位于今扬州邗江区南部瓜洲一带的“扬子斗门”已多次在史书或诗文中出现。如《新唐书·食货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户部侍郎裴耀卿上书奏报漕运事时,有“(江南)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子入斗门”之语。

2.伊娄运河斗门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澣主持开成伊娄运河(又称瓜洲运河),南起瓜洲通长江,北至扬子桥(今扬州邗江区扬子镇境)接官河(运河),全长二十五里。为了节制水流,齐澣在运河入江口一带筑堰埭的同时,又设斗门,以接纳江潮和节制水流。大诗人李白曾写诗对齐澣开伊娄运河的壮举赞誉有加:“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两桥对双阁,方树有行列。……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有研究者认为,“两桥对双阁的”诗句,表明是齐澣修建的斗门为双重,为后世船闸的鼻祖。

图片

伊娄运河遗址

图片

瓜洲古渡遗址

图片

瓜洲古渡今貌

3.灵渠斗门

唐宪宗元和(806~820年)以后,在运河上修筑斗门已相当普遍,其中广西兴安的灵渠斗门最多。灵渠自秦代开成后,一跃成为沟通岭南与中原联系大动脉。但由于灵渠地处五岭山脉,水位落差较大,丰水期水大流急;枯水期水少浅涩。为了改善灵渠的通航条件,唐宝历初(825~827年),桂管观察使李渤率先在灵渠上创建陡门(斗门)。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刺史兼管桂观察使鱼孟威重修灵渠,鉴于以往以散木为立门不坚固的问题,改用大坚木为桩植立为门,设陡门18座。到了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灵渠上的陡门已达36座,为史上之最。

灵渠陡门的运用原理是:用木排、(网状)竹簟阻水,待渠水蓄到可行船的深度,拉开木排过船。这种陡门构成单门船闸,又称半船闸。斗(陡)即单闸的特点是,使用比较简便,但蓄水过程较慢,而且走泄太多,在坡度较大、水源紧缺的地方则不适应。

图片

灵渠水系全览图

图片

古灵渠斗门照片

(三)复闸——船闸的创建

1.乔维岳创西河“二斗门”

北宋时,复闸(船闸)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逐步取代了堰埭。完整意义上的复闸,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楚州(治今江苏淮安)至扬州的运河上。宋太宗熙宁元年(984年),淮南转运副使的乔维岳在今淮安一带开沙河运河(又称西河),“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蓄水,俟故沙湖平,乃泄之。建横桥,于岸筑土累石以固其趾。……而舟行往来无滞矣。”这是一个完整单级船闸情况的记述。

乔维岳所创建的西河“二斗门”,被许多学者认定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复闸。在欧洲,单闸在12世纪首次出现于荷兰;1481年意大利始出现船闸,比中国最少晚400多年。

图片

船闸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片

船闸过船示意图

图片

乔维岳雕塑浮雕

2.复闸建设的高潮

以西河二斗门的创建为序幕,北宋时的运河掀起了改堰埭为复闸的高潮。如天圣年间(1023~1031年),先后在淮扬运河上修建了真州(今江苏仪征,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北神(今淮安北,运河与淮河交汇处)、邵伯(今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复闸(船闸)。之后,又有瓜洲(今扬州城南瓜洲渡一带)、京口(今江苏镇江)、吕城(江苏丹阳吕城镇)、奔牛(今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长安(今浙江海宁长安镇)等一批船闸相继问世。北宋熙宁年间,日本和尚成寻在他的《参天台五台记》中详细记述了西兴运河、江南运河、淮扬运河和汴河上航行的情况,称所过船闸十五座、堰埭六座。至徽宗重合元年(1118年),扬州至淮阴和淮阴到泗州的运河上,共设闸七十九座(包括少量引水闸和泄水闸),千里运道成为船闸层层节制的局面。

图片

3.真州复闸

位于今江苏仪征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真州复闸,改堰为闸于天圣年间,主持者为监管真州排岸司右侍禁陶鉴。

真州复闸初建时为木构内、外闸,在设计、结构和运行上都颇具特色。内、外闸门均以坚硬的条石为基础,上下游筑起了坚固的堤防以防止水浪冲击。外闸主要用来平衡运河和长江之间的水位差;内闸随着水面的上升与运河平顺衔接。同时,还在闸旁设置了一座通江水澳(水柜),以补充水源,使复闸的功能更加完备。嘉泰元年(1202年),鉴于真州闸“(木闸墩)不如石之寿,乃凿他山之坚,悉更其旧”(《张伯垓《重修真州水闸记》)——将木闸改建为石闸,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真州复闸建成后,大大地改善了运输条件。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过去单船载米量“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就是说,船只的最大载米量可达一千六百石,为之前过堰埭的数倍。同时,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

图片

真州复闸复原效果图

4.“闸河”

元代先后开凿了会通河(今山东境)和通惠河(今北京至通州之间)。但由于这两条运河上下游之间水位高差较大,特别是水源不足问题突出,只好在运道上“度高低,分远迩”,隔段设闸,以节水行舟。

元代在会通河干线上共设置会通闸、李海务闸、兖州闸、安山闸、济州闸等26座;在通惠河干线上设置广源闸、海子闸(澄清闸)、文明闸、郊亭闸(平津闸)等闸门11处24座,每一处相当于一座单级或二级船闸。会通河和通惠河遂成为我国人工运河中以多级船闸调节运河水量的运道,其中会通河又有“闸河”之称。

图片

元代通惠河24闸位置示意图

图片

会通河临清会通闸遗址

图片

通惠河平津闸遗址

第五部分 明清:传统闸工技术的巅峰

明清时,木构水闸大多退出历史舞台,石构水闸成为主角。传统建闸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并达到巅峰。石构水闸营造技术集大成者当属绍兴三江闸。

三江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彩凤山与龙背山峡口,杭州湾南岸三江交汇处,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共设28孔,以应天上二十八星宿,故又称应宿闸。大闸系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河网水系挡潮、蓄淡、排涝的控制性枢纽工程,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

三江闸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在当时的最高建筑水平。其闸址选在岩基峡口处,基础比较稳固。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基础处理,即先在“其底措石,凿榫于活石上,相与维系”,再“灌以生铁”、“铺以阔厚石板”。其闸墩为两头尖的梭子墩,每一墩均由每块约千斤的大条石砌成,底层与岩基相卯,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闸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两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项端相连接,上覆条石,铺成闸桥,可行车马。同时,刻“水则石”于闸旁边,用以根据水势潮情启闭闸门。

1977~1981年,于三江闸北2.5千米处新建一座15孔的现代新三江闸。原三江闸已作为文物被保留下来。

图片

三江闸复原效果图

图片

老三江闸

图片

新三江闸

第六部分 近代西方闸工技术的引进

进入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闸工技术于民国初传入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水闸异军突起,并迅速取得统治地位。

一、遥望港九门闸——我国近代首座钢筋混凝土大型水闸

我国最早引进西方闸工技术,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水闸者,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他于1916年至1921年间,邀请荷兰等国水利专家,先后在南通、如皋、海门等滨海一带建成了遥望港九门闸、会英船闸、合中闸(七门闸)等一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水闸。

遥望港九门闸,位于江苏南通、如东两县交界处的黄海之滨、遥望港河入海口处(今南通市通州区三余镇恒兴村境)建成于1919年,由荷兰工程师亨利克·特来克设计和督造。闸共9孔,设计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该闸是我国第一座引进西洋技术,并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建成的大型水闸。

遥望港九闸建成后,对南通、如东两县沿海地区排涝、挡潮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运行,老化损毁严重,于1974年拆除,并在原址建起了一座新的排涝挡潮闸——遥望港闸。

图片

遥望港九门闸旧照

图片

亨利克·特来克

图片

特来克(前排左三)与南通县水利会成员合影

二、潮白河苏庄闸——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拦河大闸

苏庄闸位于北京市顺义区苏庄一带的潮白河上,是我国较早引进西方技术建造的规模宏大的拦河大闸,其主要功能是蓄水、泄洪、济运。

1912年,北运河上源潮白河在顺义李遂店(今李遂镇)左岸决口,夺箭杆河南下,循蓟运河入海。为了挽潮白河重归故道,1922年,民国北洋政府华北顺直委员会聘请美国水利工程师勘测设计和主持建设了苏庄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苏庄闸建成于1925年,由建在潮白河主河道上的拦河闸和建在右岸的分水闸(拦河闸30孔、分水闸10孔,孔宽均为6米)组成,闸门采用机械操控起降。为方便两岸交通,在拦河闸上建有一座钢制大桥。分水闸设计最大引水流量600立方米每秒;同时自分水闸起西至通县(今为北京通州区)平家町开挖一条长7公里多的引河,连接北运河故道。按照设计,当潮白河流量不足600立方米每秒时,全部挽水归北运河。

苏庄闸建成后,一度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济运作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官守换常,装修停止,以致底部刷空”。1939年7月,海河北系发生特大洪水,7月22日拦河闸被大水冲毁,潮白河再次侵夺箭标杆河为道。分水闸至今犹存,但口门已被堵塞。

图片

苏庄闸原貌

图片

现今苏庄橡胶坝

来源: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工程师茶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超四成商家产品陈列存误导

下一篇:没有了